“如今屋顶加顶,雨天不漏雨;节能窗户严丝合缝,隔音又保暖;厨卫管道全换了,上下水畅通无阻!”说起小区的新变化,在通州华兴园住了27年的刘阿姨满心欢喜。
建于1998年的华兴园,因楼龄渐长,居民曾饱受困扰。家住顶楼的刘阿姨至今记得那些不眠夜:“雨一来就得起床接水,大卧室漏完小卧室漏,被窝都能湿透。”
这样的烦恼,1095户居民,户户有话说:“一漏水墙面就洇出发霉的黑印子”“雨水渗进来能把地板全泡糟”“住三楼有时雨水也能顺着窗户缝灌”……
2021年初的一轮民意调查显示,屋顶渗漏、管道老化、供暖不足,是居民最想改的事儿。
民之所盼,政之所向。然而,华兴园的17栋楼中,有2栋属于央产房,无法由市级财政支持小区改造。因历史原因,这2栋楼部分业主当年未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,无法用房屋“养老钱”来修。靠居民自筹资金,又因住户收入差异大、意见难统一而屡屡搁浅。
“只剩一条路,推动产权单位履行主体责任出资。”杨庄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许新年说,为此,街道牵头,和产权单位、区重大项目中心建立“三方协商机制”,历经20余次协调会,最终促成央产单位全额承担两栋楼改造费用。
资金有了着落,如何确保改造改到居民心坎上?“一户一档”让居民感到自家难处有人惦记。“初衷就是把每家每户的实情摸清楚,痛点找准,改造才能对路子。”负责施工的中建一局项目执行经理尤新说。哪家下水管老化严重,哪户墙面渗水需要尽快处理,哪层冬天供暖不足要加保温,1095份房屋档案,将居民最想改的事儿一一记了下来。
6月19日下午配资炒股新手入门,小区内的改造协同中心热热闹闹,居民沟通日又到了。灰黄砖纹外立面、深灰色斜屋顶的未来小区沙盘前,居民围着施工方代表问个不停:“这周换哪栋楼的窗户?”“保温层用的什么材料?”
“11号楼窗户材料已经进场,这周就换”“保温层是硬泡聚氨酯板,具体长啥样,那边就有展示板”通州区重大项目中心华兴园小区项目负责人王楠答道。每周四,王楠总会守在这里答疑解惑,一来二去,大家和她都混熟了。“以前看工人忙活心里打鼓,现在啥都能问个明白,踏实。”居民张叔叔说。
不只是需求提前摸、疑惑现场答,涉及改造的事,也是居民说了算。
“施工方就是居民和街道各方一起选出来的。”王楠介绍,华兴园小区改造采用“评定分离”做法,评标专家选出前三名后,定标权交给了由招标人、街道、社区、物业和居民代表组成的“五方小组”。这一招,让竞标企业和居民面对面。
参与定标的张叔叔回忆,是一个细节,打动了大家。“我们问小区一共有多少樘窗户,他们报出了5115,这是真的一栋栋楼、一户户去摸底了,功夫下得深,方案才做得实。”
如今,随着改造逐步展开,由热心居民和已退休的专业人员组成监督小组,每周参加安全联检和监理例会。“居民不是旁观者,要真正参与进来。”王楠说。
“耐心服务,技术专业”“反应迅速,认真负责”“设计精心,安装用心,服务贴心,材质放心”……项目部办公室里,8面锦旗,浓缩着居民的心里话。
华兴园小区的改造故事,是本市众多老旧小区的一个缩影。
在基层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如何将居民诉求化解在源头?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,市住建委积极推动党员干部下基层、听民情、办实事,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“急难愁盼”。
“百姓盼的,就是我们要干的!”市住建委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处相关负责人说。老旧小区改造是“民生改善综合体”,改的质量好不好,事关民生福祉。为此,在及时总结实践经验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,市住建委下发了《进一步加强老旧小区改造质量全过程把控有关工作的通知》。
推进居民有改造意愿的老旧小区实现“能改尽改”,努力将改造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,设立居民沟通日让居民全面了解改造过程,做好改造期间居民服务……《通知》的每一条,都直面居民关切。
在楼体改造全部完成后,华兴园小区还将新修活动场地,居民锻炼、聊天都不用出院儿。
更多的老旧小区改造正在路上。数据显示,截至5月底,全市新开工的老旧小区已达217个;今年全年,预计有500余个小区将迎来蝶变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记者:袁璐
上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